Sg电火花加工又称放电加工简称EDM,是一种利用电,热能量进行加工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在加工过程中工具和工件之间不断产生脉冲性的火花放电,靠放电时局部,瞬时产生的高温把金属蚀除下来
在一定加工介质中利用工具电极和工件产生脉冲性火花放电时的电腐蚀效应来蚀除材料,以达到对零件的尺寸,形状及表面质量预定的加工要求的一种方法.
單挑メ袮de吻 2008-03-26 13:34 检举
电火花加工是利用浸在工作液中的两极间脉冲放电时产生的电蚀作用蚀除导电材料的特种加工方法,又称放电加工或电蚀加工,英文简称EDM。
1943年,苏联学者拉扎连科夫妇研究发明电火花加工,之后随着脉冲电源和控制系统的改进,而迅速发展起来。最初使用的脉冲电源是简单的电阻-电容回路。50年代初,改进为电阻-电感-电容等回路。同时,还采用脉冲发电机之类的所谓长脉冲电源,使蚀除效率提高,工具电极相对损耗降低。
随后又出现了大功率电子管、闸流管等高频脉冲电源,使在同样表面粗糙度条件下的生产率得以提高。60年代中期,出现了晶体管和可控硅脉冲电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了工具电极损耗,并扩大了粗精加工的可调范围。
到70年代,出现了高低压复合脉冲、多回路脉冲、等幅脉冲和可调波形脉冲等电源,在加工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和降低工具电极损耗等方面又有了新的进展。在控制系统方面,从最初简单地保持放电间隙,控制工具电极的进退,逐步发展到利用微型计算机,对电参数和非电参数等各种因素进行适时控制。
进行电火花加工时,工具电极和工件分别接脉冲电源的两极,并浸入工作液中,或将工作液充入放电间隙。通过间隙自动控制系统控制工具电极向工件进给,当两电极间的间隙达到一定距离时,两电极上施加的脉冲电压将工作液击穿,产生火花放电。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能正常运行,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钼丝与工件的被加工表面之间必须保持一定间隙,间隙的宽度由工作电压 、加工量等加工条件而定。 2.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加工时,必须在有一定绝缘性能的液体介质中进行,如煤油、皂化油、去离子水等,要求教高绝缘性是为了利于产生脉冲性的火花放电,液体介质还有排除间隙内电蚀产物和冷却电极作用。钼丝和工件被加工表面之间保持一定间隙,如果间隙过大,极间电压不能击穿极间介质,则不能产生电火花放电;如果间隙过小,则容易形成短路连接,也不能产生电火花放电。 3.必须采用脉冲电源,即火花放电必须是脉冲性、间歇性,图1中ti为脉冲宽度、to为脉冲间隔、tp为脉冲周期。在脉冲间隔内,使间隙介质消除电离,使下一个脉冲能在两极间击穿放电。
电火花加工不可以在空气介质中进行,一定要在有一定绝缘度的液体中进行。
原因是:
1)充分地给工具电极冷却。
2)电火花在切割是工件、电极间的间隙很小,为使电极稳定地运动,液体就象润滑油一样包住电极,由于流体力学的原因,可以使电极位于中间,而进给方向保持一定的厚度(间隙)。
3)电蚀下来的颗粒,在液体中可以迅速地带出,有利于加工光洁度。
新型介质电火花铁削加工技术电火花加工中存在电极损耗,尤其是在中、精加工时电极损耗较大,而电极损耗极大地影响电火花铣削加工性能。加之传统的油基工作液易引发火灾、加工过程中产生有害人体健康的气体等问题,一些新型介质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开始引起人们重视,并为拓展电火花铣削加工技术的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日本东京农工大学的国枝正典教授打破了禁锢人们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传统观念,即工作液是电火花加工中必不可少的要求之一,创造性地提出了干式电火花铣削加工的方法。即以气体为电介质取代煤油基工作液,使用管状电极进行电火花逐层扫描铣削加工。他们在研究中发现,在适当条件下,气中电火花加工的材料去除率并不低于采用煤油基工作液的材料去除率。
不可以,1、加工时放电烧蚀加工温度高,工具电极承受不了。
2、烧蚀后产生的粉、屑不能排出短路。
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不可以,1、加工时放电烧蚀加工温度高,工具电极承受不了。
2、烧蚀后产生的粉、屑不能排出短路。
楼主你好!
这个是不可以的,因为空气这种介子导热性能差且阻隔放电不好----电绝缘性。
所谓电火花加工,就是脉冲电源的一极接工具电极,另一极接工件电极,两极均浸入具有一定绝缘度的液体介质(常用煤油或矿物油或去离子水)中。工具电极由自动进给调节装置控制,以保证工具与工件在正常加工时维持一很小的放电间隙(0.01~0.05mm)。当脉冲电压加到两极之间,便将当时条件下极间最近点的液体介质击穿,形成放电通道。从而产生凹痕。
这样我们更清楚:只有在溶液绝缘中,才能实现好及时排热和实现极短时间通电。空气更本无法做到、